English

和福斯塔夫相像的“后现代”

2000-03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《读书》杂志2000年2期头条发表陆建德《海上逐“后”》一文,对“后现代”提出质疑。作者认为,“后现代”的谱牒无比繁杂,有人把当代欧美的奇才怪杰一塌刮子罗列于它的名下,于是独到的论说披上大而无当的“后现代”罩袍后反而显不出特有的棱角。学术界有的人士对“后现代”仍是敬而远之,偶尔使用也会加个引号或夹带些嘲讽。奇怪的是它非但在公共论坛顽强地活下来,还在一些领域碰撞出许多声响。可惜,五十年以来“后现代”阐释者之间缺乏交流沟通,各唱各的调,唱得有板有眼,听起来却是叽里呱拉一片嘈杂。读者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:“谁的‘后现代’?”这是万花筒里碎玻璃拼出的图案,冥府的阴森,俗世的艳丽和未来的荣光兼而有之。“后现代”还真的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十分相像,它拖人下水又讨人喜爱。福斯塔夫肥胖臃肿,空腹便便,“后现代”则是话语通货膨胀的产物。

理论与文学(或其他领域的具体研究)的疏离在我国已露出端倪,这或许是我们不成熟的图书市场对理论的需求所致。笔者因偏见而佩服的艾立克·格里非斯(Eric Griffiths)曾将理论导读比作适宜于各种细菌繁衍生长的河底淤泥(他指的是一本当代文学理论导读,并称作者应被套上颈手枷示众),实际上,出色的理论家并不热衷于撰写大学理论教科书,他们并不是一边做抽象的理论发挥,一边喝令文史哲经典退出自己的视域。真正的理论大师是勤勉细心的读者,他们时时亲近自己研究的对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